中藥是和西藥并排的疾病治療方法,一般副效果很小,很多人沒有掌握精確的中藥煎服方法,煎出來的中藥效果大打折扣。那么如何煎中藥效果好呢?下面為您介紹如何煎中藥效果好
如何煎中藥效果好?
1、煎藥用具:盡量運用砂鍋、搪瓷、玻璃、不銹鋼具,忌用鐵、鋁、銅器。
2、先將中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,加水量一般逾越藥面2-3厘米。
3、(頭煎)先用大火(武火)煮沸,再用小火(文火)堅持歡娛30分鐘支配,至藥液剩余一小碗,倒出。
4、(二煎)再次加水,剛浸過藥面即可(一煎后,立刻直接加熱水亦可)。大火煮沸,再用小火(文火)堅持歡娛30分鐘支配,至藥液剩余一小碗(200-300ml),倒出。
5、兩次煎出液混合后分紅兩份服用。
6、每日一劑,煎二次(頭煎、二煎),早、晚各服一次。
7、飯后30分鐘服藥。
格外藥物的精確煎法
1、先煎
貝殼、甲殼、化石以及多數礦藏藥,如牡蠣、磁石等,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應先煎30分鐘支配再歸入其他藥同煎。還有一些中藥毒性較大,如附子,先煎可削減其毒性,保證用藥安全。
2、后下
花、葉類以及有些根莖類等藥,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簡略揮發或損壞二不耐煎煮者,如薄荷、鉤藤等,入藥宜后下,待他藥煎煮完畢再將其放入,再煎煮5-10分鐘即可。
3、烊化
膠質藥物如鹿角膠、阿膠等,不宜與其他藥共煎,需要另外燉化,再兌入其他藥同服。
4、沖服
不宜煎煮的藥物(如元明粉),液態藥物(如竹瀝、姜汁等),宜用開水沖服或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可。
5、單包
有些藥物需要用紗布包裹后再跟其他的藥物放在一起煎煮(如車前子、辛夷花等)。
煎中藥要注意什么問題?
1、煎藥前的浸泡: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,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單調品,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,組織細胞脹大后恢復其天然情況,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。一般以花、葉、莖類為主的藥物,浸泡時間為1-1.5小時。以根、種子、根莖、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-3小時。
2、煎煮次數: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。實踐證明,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%支配,所以煎藥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。
3、煎藥的溫度:煎藥溫度的高低,中醫稱之為“火候”一般習慣上稱為“文火”或“武火”。所謂文火,便是弱火,溫度上升緩慢,水份蒸發較慢。所謂武火,便是強火,溫度上升快,水份蒸發的也快。如煎藥時火候過強,水份蒸發快,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,也簡略糊鍋。反之,火候弱,煎煮的藥效果就差。一般是在未歡娛前用武火,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,堅持在微沸情況,可減慢水份的蒸發,這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4、煎煮時間:首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性質,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。一般對第一煎以歡娛開端計算需要20-30分鐘,第二煎30-40分鐘。治療感冒類藥物,第一煎10-15分鐘,第二煎15-20分鐘。滋養類藥物,第一煎30-40分鐘,第二煎40-50分鐘。
5、留取藥液量:一般指一劑藥經兩次煎煮吞并后的藥液量。成人取400-600毫升,每日分兩次服用。孩提取200-300毫升,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。
6、服藥的方法: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吞并藥液,分兩次服用。孩提可分2-3次服用。治療感冒,發熱,腸炎,拉肚子的藥,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,即每4小時服一次,每次服用30-40毫升,恢復即止,再改為每日服2-3次,小孩以少數多次為好。